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

Thomas Alva Edison



Thomas Alva Edison 1847一1931年

●愛迪生的名言

發明,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。

天才,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。

所謂天才,那就是假話,勤奮的工作才是實在的。

人生太短,要做的事太多,因此我需要分秒必爭。

謙虛不僅是一種裝飾品,也是美德的護衛。

我的人生哲學就是工作。

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,用來造福人類。我認為,在我們的短暫一生中,最好的貢獻莫過於此了。

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樂趣。

如果你希望成功,當以恆心為良友、以經驗為參謀、以謹慎為兄弟、以希望為哨兵。

如果你年輕時沒有學會思考,那就永遠學不會思考。

●關於他「調皮」的故事。

他想要瞭解火為什麼會燃燒,就在倉庫內試驗,結果發生了火災。

他想要實驗為什麼橋可以支撐過橋者的體重,就是,在小河上架了一座小橋,在想試試是否真的可以支撐自己的體重而站在橋上時,橋斷了,他立刻掉進水中。

有一次愛迪生失蹤了,大家著急的四處尋找,結果是,他一直雞窩裡抱著雞蛋,連飯也不吃。因為他想知道人是否也可以溫雞蛋、成功的孵出小雞。

●愛迪生的一生

愛迪生(Edison,1847~1931)從小就是一個過動兒,也就是當今教育心理學中所說的典型的ADHD 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注意力缺失過動症)。

這種類型的孩子好奇心十分旺盛,經常有許多奇怪的行動,無法融入團體生活。容易不安、情緒不穩定,無法承受壓力。當接近考試時,就會舉止粗暴,即使想要讓他學習,也無法集中注意力。如果硬逼迫他或是用強硬的手法管教,很可能造成令人不堪設想的後果。

愛迪生誕生時的美國,剛好處於建國七十年的道德、教義上的嚴格時代,所以,在小學的教育上也十分嚴格。當然,少年愛迪生根本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。

他經常抓著身邊的大人問「為什麼」、「為什麼」,如果無法得到令他滿意的答案,他就不停的追問下去。總之,無論對任何事都會追根究底的問「為什麼」、「為什麼」,纏著大人不放,使大人根本沒辦法做事。因此,周圍的大人也覺得他是個「吵鬧的孩子」,而討厭他。

愛迪生真正受過的學校教育只有三個月,因為他那愛發問的習慣,令學校老師生氣,南西只好把他帶回家,自己教導。她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,發現他在做事時,有著驚人的集中力。由於發現到愛迪生的這項優點,她知道愛迪生愛動腦子、善於思考的求學方法,於是用不同於傳統的教學,因此,她讓愛迪生用自己的方法學習知識,同時教導他讀莎士比亞、聖經、史書等,還曾買了一本叫做「自然科學實驗」的書,愛迪生對這本書非常著迷,把書中的實驗全部作過。從那一刻起,這孩子的一生完全改觀。

最大的發明:鎢絲燈泡(位人類帶來明亮幸福的夜晚)

發明的動機:

最早利用電來發光的,是在十九世紀初,由英國的漢弗萊戴維( HumphreyDavy )所發明的電弧燈。他利用導線連接在電池上,然後與兩塊相距很近的炭極連接,由於電弧的產生,所以兩極之間產生了耀眼的光芒。

1878 年 9 月初,愛迪生訪問華萊士( Bill Wallace ),當時華萊士展示了他正在研究的電弧燈,愛迪生看到之後非常的興奮,愛迪生回到他的門羅公園研究所之後,就開始研究電燈的問題。

接著的十多年,有許多科學家投入「如何將電轉化成光」的研究。為了能找出一種經濟實用的電燈,科學家進行了多次的實驗,也累積了很多失敗的經驗,這段時間裡雖然有許多電燈的發明,但都因為壽命太短或其他原因,而無法跨越障礙進入實際應用的層面。

因為這些材料符合電阻高,散熱慢的要求。從 1879 年以來,愛迪生把全部精力用在電燈的研究上。他耐心地研究製造白熾燈的每一個可能方法。他更換著各種不同的材料,製成許多不同直徑,不同形狀的燈絲。有些燈絲細得難以裝進燈泡,有些只要一通電,立刻就會熔化。這一段時間他還遭受許多外界的攻擊與批評,有人認為他的研究根本不可能成功。

某一天晚上,愛迪生留在實驗室很晚,他心不在焉地把一塊壓縮的煙煤在手中搓卷著。他好像在幻想著什麼似的,不知不覺的把手中的煙煤搓成一根細線。結果發現炭化後的棉線變得非常的堅硬。於是他拋棄棉線,開始用木材的細條,接著又用稻草、紗紙、線、馬尼拉麻繩、馬鬃、釣魚線、麻栗、硬橡皮、栓木、藤條、玉蜀黍纖維,甚至人的鬍鬚與頭髮來作為燈絲的材料。

在經過多次的試驗、失敗、再試驗,在 1879 年 10 月 21 日 的傍晚,愛迪生和助手們成功地把炭精絲裝進了燈泡。

在整個 80 年代,愛迪生對白熾燈不斷地進行改進。他認為,換燈泡不需要專門的電工來作業。為解決這個問題,他反復進行試驗。先是在燈泡下裝配了木制的插座,後來又將木制插座改為熟石膏插座。到最後,愛迪生發明了一種螺帽,這是從煤油罐的螺旋蓋上得到啟示後改裝而成的,而這一直沿用到了現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